历史:维京人,别称北欧海盗,他们从公元8世纪开始侵扰欧洲沿海和不列颠岛屿,到10世纪其足迹遍及从欧洲大陆至北极广阔疆域,11世纪维京人退出历史舞台。
灭亡:1066年哈拉尔入侵英国,9月25日,在此次战役中,维京人大部被歼灭,战败的维京人向英军投降,损失惨重,此事标志着维京时代的结束。
维京人,生活在北欧的一个民族或族群,维京人擅长航海,且非常凶残,很多从事海盗,在8到11世纪,让整个欧洲闻风丧胆。
维京人称得上是一批航海家,他们在设得兰群岛、法罗群岛、冰岛、格陵兰岛、都设立了殖民地,在10世纪末曾不定期地在美洲纽芬兰居住过。他们不仅是海盗,也同时进行贸易。
扩展资料:
维京人也给欧洲历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英国和俄罗斯,它们的创建都和维京人密不可分;维京人还发现了世界第一大岛格陵兰,比哥伦布早五百年就到达了美洲。
文化方面,英语里从星期一到星期日这七个单词,就源于维京人的语言,西方的奇幻文学里,从《指环王》到《权力的游戏》再到《雷神》,维京文化的痕迹到处可见。
18世纪之后,“维京海盗”的历史形象被重新定位,变成了勇于探索的象征。维京人的勇士文化,富有侵略性,崇尚勇气,讲究平等,倡导集体智慧,战术灵活多变,出人意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维京时代
维京人灭绝了。
从北方日耳曼人从790年开始扩张,直到1066年丹麦人的后裔征服英格兰,一般称之为“维京时代”,是欧洲远古时代和中世纪之间的过渡时期。维京人称得上是一批航海家,他们在设得兰群岛、法罗群岛、冰岛、格陵兰岛、都设立了殖民地,在10世纪末曾不定期地在美洲纽芬兰居住过。
他们不仅是海盗,也同时进行贸易,甚至定居在欧洲沿海和河流两岸。839年他们曾作为拜占庭雇佣兵征服北非,他们的殖民地遍布欧洲,包括英格兰的丹麦区、基辅罗斯、法国的诺曼底等。只是到了维京时代末期,北欧才出现独立的国家和国王,同时也接纳了基督教,开始进入中世纪。直到欧洲各国王权强大,有能力抵抗维京海盗之后,维京人方才逐渐消亡。
维京人由来
“vikingr”这个词曾经出现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古代茹尼文石碑上面,在冰岛的土语中也意味着“海上冒险”。在英语中“wicing”这个词首先出现在6世纪的古代盎格罗-撒克逊的诗歌中,意思就是海盗,但当时英国人并没有将北欧海盗称为维京。
在中古英语中“维京”这个词已经消失了,但18世纪时又重新出现在传奇故事中,到了20世纪,“维京”不仅指海盗,意义扩展为指斯堪的纳维亚人,并出现许多新词如:“维京时代”,“维京文化”,“维京殖民地”等。由于后来斯堪的纳维亚人沿着俄罗斯的河流从事商业活动直到拜占庭,并在河流沿岸设立殖民地定居,所以后来将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商人也称作维京,北美洲的斯堪的纳维亚人也被说英语的人称为维京。
实际上并不是所有斯堪的纳维亚人都是海盗,他们和其他地区的欧洲人一样也是农民、渔夫和猎人,他们为了防止海盗入侵便也成立了舰队,将所有的斯堪的纳维亚人都称为维京会造成混淆。
京人在中世纪的欧洲,制造了好几个世纪的恐怖,甚至在他们自己的语言里,维京也意指“强盗”。然而,他们不仅是令人畏惧的强盗,还是农民、商人、殖民者和最早探索北大西洋的欧洲人。
维京的老家是挪威、瑞典和丹麦。他们和后代曾一度控制了大部份的波罗的海沿岸、俄罗斯的内陆、法国的诺曼底、英国、西西里、意大利南部和巴勒斯坦的部份地区。他们在825年时发现冰岛(爱尔兰的僧侣早已经在那里)并在875年定居下来。985年,他们又在格林兰殖民。有强力的证据显示,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的五百年,他们就曾到达纽芬兰并探索了部份北美地区。
事实上,维京人以斯堪的纳维亚群岛为基地兵分多路向外发动进攻,建立了多个据点。各个据点的命运而是迥异的,在欧洲大陆和不列颠诸岛的维京人被当地人同化,并在形成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比如俄国(瓦兰吉人东入波罗的海,建立基辅公国)、英国和法国(例如从丹麦出发,顺着莱茵河和卢瓦尔河前行,在河口和诺曼底以及布列塔尼定居下来,在英法分别建立“丹麦法区”和诺曼底公国等等)。维京人在行进中与当地人通婚,并逐渐被当地人同化,其结果是斯堪的纳维亚语及其殖民据点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以外的地方慢慢消失。
一、历史:时间从公元790年开始直到公元1066年
1、最早见于历史记载中的维京海盗是记录在《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中的公元789年一次对英国的袭击,当时他们被当地官员误认为是商人,这些海盗杀死要向他们征税的官员。第二次记录是在公元793年。以后200年间维京不断地侵扰欧洲各沿海国家,沿着河流向上游内地劫掠,曾经控制俄罗斯和波罗的海沿岸,据说他们曾远达地中海和里海沿岸。
2、11世纪时的德国历史学家不来梅的亚当曾在他的著作《汉堡大主教史》第四卷中记载过:“海盗们在西兰岛聚集了大量的黄金,这些海盗被他们自己人称为维京,我们称他们为阿斯考曼尼,他们向丹麦国王纳贡”。
4、到了维京时代末期,北欧才出现独立的国家和国王,同时也接纳了基督教,开始进入中世纪。直到欧洲各国王权强大,有能力抵抗维京海盗之后,维京方才逐渐消亡。
二、灭亡
灭亡:1066年哈拉尔入侵英国,9月25日,在此次战役中,维京人大部被歼灭,战败的维京人向英军投降,损失惨重,此事标志着维京时代的结束。
扩展资料:
维京的由来:
“vikingr”这个词曾经出现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古代茹尼文石碑上面,在冰岛的土语中也意味着“海上冒险”。在英语中“wicing”这个词首先出现在6世纪的古代盎格罗-撒克逊的诗歌中,意思就是海盗,但当时英国人并没有将北欧海盗称为维京。在中古英语中“维京”这个词已经消失了,但18世纪时又重新出现在传奇故事中。
到了20世纪,“维京”不仅指海盗,意义扩展为指斯堪的纳维亚人,并出现许多新词如:“维京时代”,“维京文化”,“维京殖民地”等。由于后来斯堪的纳维亚人沿着俄罗斯的河流从事商业活动直到拜占庭,并在河流沿岸设立殖民地定居,所以后来将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商人也称作维京,北美洲的斯堪的纳维亚人也被说英语的人称为维京。
实际上并不是所有斯堪的纳维亚人都是海盗,他们和其他地区的欧洲人一样也是农民、渔夫和猎人,他们为了防止海盗入侵便也成立了舰队,将所有的斯堪的纳维亚人都称为维京会造成混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维京人
百度百科-维京时代
消亡的终极原因
--------------------------------------------------------------------------------
文/[美]贾雷德·戴蒙德 来源:易文网
格陵兰的维京社会是否在建立之初就注定这种生活方式必然失败,饿死只是一个迟早的问题?来自美洲土生土长的狩猎采集族群在维京人到来之前已在格陵兰生活了数千年,他们是否比维京人更具生存竞争优势?
对此我不这么认为。不要忘记在因纽特人到来之前,至少有四拨美洲狩猎采集的土著从加拿大极地来到格陵兰,最终相继消亡。这是因为极地气候的变化使得大型猎物,如驯鹿、海豹和鲸鱼,纷纷迁徙到其他地方或者定期变换栖息地,而且它们的数量波动也很大。虽然因纽特人已经在格陵兰生活了8个世纪,猎物数量变化还是会对他们造成影响。考古学家们发现许多因纽特人的房屋被冰雪冻住,好像时空胶囊,在寒冬活活饿死的全家人的尸体都在雪屋里面。在丹麦人殖民时期,经常有因纽特人步履蹒跚地走向丹麦人的聚落,说其族人们都饿死了,只剩下他/她一个。
维京人比因纽特人和先前在格陵兰的狩猎采集族群多一大食物来源的优势,那就是牲畜。实际上,对美洲土著来说,那些生长在格陵兰土地上的植物,惟一的用途就是作为驯鹿(还有野兔)的食物,而驯鹿和野兔又是他们的猎物。而维京人却懂得利用这些植物来喂养牛、绵羊、山羊等牲畜,以获取牲畜的肉和奶。从这方面来看,维京人的食物范围比较广,比起以前的格陵兰居民,维京人生存的机会应该相对更大。维京人和美洲土著一样,会捕猎一些野味(如驯鹿、迁徙的海豹)为食,但有些美洲土著的猎物维京人却不屑一顾(如鱼类、环斑海豹和海上的鲸鱼)。如果维京人样样通吃的话,他们可能会生存下来。维京人肯定看过因纽特人捕猎环斑海豹、鱼和鲸鱼,他们之所以没有去捕猎,应该是不想这么做。于是维京人活活饿死在丰富的食物来源环境中。为什么他们会做出这种决定?从我们后见之明的角度来看,这无异于自杀。
事实上,从维京人自身的看法、价值观和先前的生活经验来看,做出这样的决定并非偶然。让我们从四个方面来看待这一问题。首先,在格陵兰复杂多变的环境下生存并非是一件易事。即使对现代的生态学家和农业科学家而言,也是如此。维京人在气候相对温和的时期抵达格陵兰,这是他们的幸运,也是一种不幸。他们没有过去几千年内在格陵兰的生存经验,没有经历过一系列寒冷期和温暖期的气候变化,因此无法预测到格陵兰的气候将变得非常寒冷,不适合饲养牲畜。20世纪,丹麦人重新把牛和绵羊引进格陵兰,由于过度放牧造成土壤侵蚀,于是很快就放弃养牛。现代的格陵兰并非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它严重依赖于丹麦的援助,和来自欧盟国家的捕鱼执照费。因此,即使按照今天的标准来衡量,中世纪的维京人在格陵兰发展出一个如此复杂的社会,并生存了450年实在是让人惊叹不已。
其次,维京人初抵格陵兰时,大脑并非像一张白纸,可以画上任何解决问题的方案。事实上,他们就像历史上所有的殖民者那样,把自己的知识、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一起带了过来,即维京人世世代代生活在挪威和冰岛的生活经验。他们将自己定义为奶农、基督徒、欧洲人,特别是维京人。他们的挪威祖先从事乳业已经长达3000年。相同的语言、宗教和文化又将他们与挪威紧密联系在一起。就像百年来美国和澳大利亚都感觉与英国血脉相连一样。格陵兰的所有主教都是从挪威派遣而来,而非在格陵兰土生土长的维京人。如果不是和挪威享有同样的价值观,在格陵兰的维京人可能很难携手合作,以求共同生存。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他们在养牛、北部狩猎地和教堂上投入如此多的财力和人力,即使从纯经济角度来看,这么做并不能达到利益最大化。然而这支社会黏合剂既帮助维京人克服了格陵兰的种种困难,也把维京人推上灭绝之路。这种由文化价值观引发的问题在历史和现代世界经常出现。如我们先前已经讨论过的蒙大拿社会(第一章),当年帮助人们战胜逆境的那套文化价值观如今已变得不合时宜。我会在第十四章和第十六章详细讨论这一问题,探索社会该如何成功地判断哪些是他们应该保留的核心价值。
第三,维京人就像中世纪欧洲的其他基督徒那样,看不起欧洲人以外的异教徒,也缺乏和他们打交道的经验。自1492年哥伦布的航海揭开了探险时代的序幕,欧洲人才学会如何以马基雅弗利式的狡诈来利用和剥削土著,尽管他们看不起这些土著。维京人拒绝向因纽特人学习,而且可能还在对方面前表现出他们的仇视心理。后来前往北极探险的许多欧洲人,同样因为轻视或敌视因纽特人从而困死在北极。著名的例子有公元1845年,138个英国人组成了一支法兰克林探险队,尽管资金充足、装备齐全,所有人还是在因纽特人居住的加拿大极地地区遭遇不测。那些成功抵达北极的探险家都是善于向因纽特人学习的人,如罗伯特·皮尔里和罗尔德·阿蒙森。
建立国际化的时事板快,提供无微不至的专业服务, 量体定做合身的信息咨询。
发表评论